写的很不错呀。
以前只是听过老人说包头打下来过一个U2侦察机,那个时候晚上的市区周围有好多防空探照灯的光柱。。。原来背后还有这么丰富的故事。
前言:
一直好奇美国60年代就能在U2飞机上装备红外夜视设备,但不知道具体技术细节,今天搜到了一篇文章,终于知道了一些细节,中国科学家对击落美军U2的夜间红外侦察设备的仿制,过程艰辛,这篇文章既能了解到技术,也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还有安全生产的教训启示。
原文地址:https://www.meipian.cn/zov6ino
这里还有一些技术没有搞清楚:
“仔细分析还看到,透镜是由著名的莱卡公司研磨制造,解像能力在当时属于超高性能。照相机大小为45.7×45.7厘米,同时以2个胶片以立体摄影方式工作。照相机的侦察摄影胶片以柯达公司开发的超薄聚脂树酯(强化聚脂薄膜的一种)为基础,解像度高。
”
这里的透镜是否是锗透镜,但是还有胶片,既然都有红外传感器了,还用胶片做什么,难道是同时拍照可见光照片?
看到文章写道使用液氢之后,还没看到下面,我就在想不会爆炸吧,结果还真的有事故,可惜了那么多专家了。
另外查了一下他们拿到的是F-2热成像侦查相机,应该是第一代热成像仪,采用的Ge:Hg红外探测器对制冷的要求很苛刻,后面被InSb替代,戏剧性的是,中国的InSb探测器也是通过1965年击落美军F-4B战斗机获得
记得早期的SAR也是用胶片储存回波数据,地面上洗出来用光学干涉的办法做数据处理。
应该是把红外亮度转换为可见光亮度,然后描在胶片上。不然当时没有那么大的数据存储手段,貌似磁带存储都还没成熟。
应该是把红外亮度转换为可见光亮度,然后描在胶片上。不然当时没有那么大的数据存储手段,貌似磁带存储都还...
是的,好像以前的“磁带”是钢丝,一卷体积很大,容量连3.5英寸软盘都不如,考虑到U-2飞行一次拍摄的照片上千张,而能提供军用分析的照片分辨率应该还是要求比较高的,所以可能是转换为可见光存储。
网上还有查到当时的U2除了装备F-2红外热成像,装备的D-2可见光相机也是一流的
“1965年1月10日夜间9时15分,内蒙古包头二十四顷地,台湾桃园机场飞来的黑猫中队3512号夜间型U-2高空侦察机,被解放军地空导弹第1营击落,少校飞行员张立义被俘。导弹一营荣立集体一等功。照片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的U-2残骸。这架U-2搭载有国际上最先进的D-2窄视场相机,和严重损坏的F-2红外扫描相机。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昆明物理研究所、洛阳612所(空空导弹研究所)等单位组成联合测试组,对F-2红外相机的核心部件,锗掺汞红外探测器(将红外信号转换为电学信号)进行测试分析。1965年4月9日晚,上海技术物理所实验楼412房,在进行测试时,发生液氢挥发爆炸事故,造成连志超博士、黄心源等人2死14伤。此次事故后,实验室改进实验流程,完成了测试项目。同年中国修复了F-2红外扫描相机,所拍照片效果与U-2飞机原照片基本相同。巧合的是,4月9日当天,中国空军在海南岛击落一架美军F-4B战斗机,获得红外雷达用的锑化铟InSb光伏型红外探测器。红外探测器在弹道导弹预警卫星、遥感卫星、精确制导武器、侦察吊舱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在1960年代进行跟踪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1968年研制出国产锗掺汞红外探测器,1988年发射风云一号红外气象卫星,即源于三十年的技术积累。今年是连志超、黄心源烈士牺牲五十周年。”
是的,好像以前的“磁带”是钢丝,一卷体积很大,容量连3.5英寸软盘都不如,考虑到U-2飞行一次拍摄的...
搜索能力不佳,没在网上查到F-2和D-2相机,
但是呢,夜飞中国用的一款似乎是专门做的红外相机,包头被击落的这架搭载的是FDD-4型,德州仪器生产的。。。许多书都有详细记载。
至于高分辨率相机,36寸f/10镜头,并不是徕卡造的,而是当年处于垄断地位的perkin elmer。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