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把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出来
生活在树上 浙江一考生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此篇作文获得满分后在网络上引起了争议,各大社区都有讨论,褒贬不一。
[修改于 8 个月前 - 2020-08-04 15:19:54]
线上的一些语文培训机构,譬如有道精品课,专门教学生类似的写作技巧,目的就是针对评分标准来提高学生的分数,把学生训练成写作机器,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意,很不好。
个人感觉,这类文章语言空洞,辞藻堆砌,立意平凡,论证无力,违背了作文的本意。虽然为高考所认可,但不建议模仿。
看了两遍才基本上搞懂,好像是说人不能离开社会群体。感觉阅读量是有的,记忆力也不错,也是挺有水平。
通篇都是在引用非名人名言,另外含有大量的生僻字,语言也过于简化,甚至比文言文还难懂,应付高考还可,但不提倡一直这么搞下去。另外高考这么写也挺冒险的。
很可能提高语文总分,最后结果害了语文。
作文居然占60分,值得拼命。
每届考生这么多,就是有人用甲骨文写也不奇怪,09年四川就有甲骨文作文。有的人真能聪明到过目不忘,可以像陈独秀一样玩弄考官。如果是这样,我觉得还不错。
但如果是老师训练出来的技巧,就有点吓人。
高考的政策,效果总是与愿望相反。为了减负而降难度,导致负担急剧升高。抱怨文化不行表达能力差而加语文分数,我预感会让文化更差,学生更不会表达。
就考场作文而言,文章本身是符合阅卷规律,容易拿高分的。
我不懂哲学术语,看了一些分析,堆砌的成分比较大,很多引证不切题。
可能是作者平时喜欢读一些哲学,也可能是专门训练的"名言金句"。即使是后者,作为考生也没什么问题,毕竟规则如此。
问题出在阅卷,给满分,过分了。
2010年高考,从高考到现在读过不少满分作文了,坦白讲,里面不乏佳作,有的俏皮可爱,还有的不乏深度,但是这一篇真的难称佳作,学生作文的第一要义不是别的,而是说人话,这一篇貌似就没做到说人话。
本篇文字里生僻词20个左右,1个词两个字,总共已经40个字了,人名罗列了10个左右,平均每个人名4个字,这就又40个字了,也就是说,800字的高考作文字数要求,单单这些炫技的废话就已经占了10%,还没算其他空洞的车轱辘话。这样的水淋淋堪比《小时代》的文字也能满分的话,绝对是文化之耻。当年的甲骨文作文都比它的格调要高得多。
顺嘴说一句,有个形容词叫“媚俗”,但是还有比媚俗更恶心的存在,就是“媚雅”,或者说:雅到极处必然俗。这些文字就很有这种雅到极处必然俗的味道。
2010年高考,从高考到现在读过不少满分作文了,坦白讲,里面不乏佳作,有的俏皮可爱,还有的不乏深度,...
我记得媚俗是一个哲学概念,学术意思跟随大流有点像,这里的俗并不是雅的对立面。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在葬礼上,大家很悲伤,于是你也想做出很悲桑的样子,这就叫媚俗。如果在一个环境中雅成为一种被认为好的特征,那么媚雅就是媚俗。比如批判媚俗能显得特立独行,特立独行是一种被认为好的特征,于是批判媚俗也是一种媚俗。批判这篇作文就是一种媚俗
这篇作文中塞了许多哲学概念,这种应用具有很大的风险,因为搞清这些概念就不容易,很可能刚好就用反了。。
还是少见多怪。去看看佛学杂志吧,一堆堆这种文章。
他这个的难点在于临场发挥,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摒弃华丽的辞藻,写出这么一篇晦涩难懂,逻辑还算严密,经得起推敲的作文,这是难能可贵的,而且考生剑走偏锋,也算是有勇有谋。高考的初衷是为了选拔人才,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破格给满分感觉也未尝不可。但如果以后这种类型的作文频出,还是不值得提倡的。
我记得媚俗是一个哲学概念,学术意思跟随大流有点像,这里的俗并不是雅的对立面。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在葬礼...
考生的作文充斥着哲学性的内容,引用的各位学者除了尼采,其余的好像也都有哲学家的身份。所以显得比较难以读懂。想想高中时的哲学课,简直是噩梦,总感觉老师是在胡罗罗
从这篇作文可以看出,考生应该是读了大量哲学类的书籍,应该是比较善于思考,有自己的观点,不落俗套的。犹如当年《忐忑》之横空出世,让人眼前一亮,批评与褒奖俱在,但不得不说,这位考生是个牛人。而且能引起这么大的争议,也算是在刻板的高考制度中注入了新的活力。
可能因为我读书少,个人感觉比较虚,像是名人名言堆砌起来的,满满的套路感,缺乏新意。
咋说呢?感觉特别的酸臭,结果碰到个臭味相投的老师,就像浓盐酸碰到浓硝酸一样,酸极了
好像翻车了,有人举报这是对暗号给分。
此人不仅是改卷组长,同时还卖高考作文指导书。
有意思,且看后续如何。
看到一篇文章,挺好的。说实话,我看写文章照着狗屁不通生成器就稳了
https://iflow.uc.cn/webview/news?app=hwnewty-iflow&aid=15976317682401551174&cid=100&zzd_from=hwnewty-iflow&uc_param_str=dndsfrvesvntnwpfgibicp&recoid=9500882337873680270&rd_type=reco&sp_gz=1&activity=1&activity2=1&enuid=AAPca1jZDLFnb8o9D7BOaKpv5FRJsRGx8rbY62xs9b7TGw%3D%3D&pagetype=share&outShareMode=1
我来用电脑翻译一下吧:
电脑: ......
.......
.......
锟斤拷
烫烫烫
屯屯屯
钴钴钴
锟斤拷匡绞拷锟斤拷锟侥碉拷要锟斤拷
2008锟斤拷06锟斤拷06锟斤拷14:16 4源锟斤拷锟斤拷锟叫癸拷锟斤拷锟疥报锟斤拷
锟斤拷锟街猴拷 锟斤拷 锟斤拷 小锟斤拷 锟斤拷印 锟斤拷锟斤拷 锟斤拷坛 锟斤拷摘 锟街伙拷锟斤拷锟� 锟�4锟� E-mail锟狡硷拷
锟结交
锟斤拷锟斤拷5锟斤拷26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谴锟斤拷锟揭伙拷锟斤拷陆锟�4锟斤拷锟侥达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战锟斤拷锟节撅拷锟斤拷一锟竭碉拷锟斤拷员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街驹革拷撸锟斤拷芯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揭伙拷锥蔚目锟斤拷锟斤拷锟街癸拷锟斤拷
锟斤拷锟斤拷陆锟揭伙拷路苫锟酵赶碉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阶拷锟秸撅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绞碉拷锟斤拷锟斤拷志愿锟竭★拷锟斤拷4锟斤拷锟秸革拷锟街伙拷锟斤拷4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窖э拷锟街驹革拷锟斤拷屑洌拷锟斤拷同学锟斤拷抓锟斤拷时锟斤拷锟斤拷息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f锟斤拷锟斤拷证锟缴伙拷锟绞憋拷艹锟斤拷锟较★拷锟斤拷锟斤拷住锟斤拷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转锟斤拷站锟斤拷一锟角o拷锟叫革拷专锟斤拷装卸锟斤拷鄣某锟斤拷亍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桔撅拷锟斤拷一锟斤拷锟侥刺硷拷锟皆o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说锟街驹革拷叨锟斤拷锟斤拷欧;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峡锟斤拷郑锟斤拷锟斤拷诮锟揭伙拷锟斤拷锟斤拷装锟较伙拷锟阶硷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诜锟斤拷吖锟斤拷锟铰疥豢锟斤拷锟街驹革拷锟斤拷欠浅锟矫β碉拷锟斤拷锟斤拷匣锟斤拷逊锟斤拷挪锟斤拷俚锟斤拷锟桔o拷锟斤拷锟叫猴拷锟斤拷锟叫碉拷同志一锟斤拷锟斤拷氲斤拷啥锟斤拷锟斤拷锟窖г褐驹革拷叩陌锟斤拷斯锟斤拷锟斤拷小锟�
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铰疥桓细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街伙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小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斤拷锟侥壳帮拷锟轿伙拷锟
我今天才写了上海卷的作文,这么excited的题目当然要写得excited一点了
虽然我的议论文写得很屑,但是向语文老师传授人生的经验也不是不行
# 生活在快中子反应堆上
现代物理以麦克斯韦的“电和磁的实验中最明显的现象是,处于彼此距离相当远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把这些现象化为科学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物体之间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为嚆矢。滥觞于玄学与数学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泡利“在费米子组成的系统中,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处于完全相同的状态。”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直觉主义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计算与分析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弦就好比是应该出现在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的一鸿半爪,偶然掉落在二十世纪一般。”维敦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离散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数学与玄学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物理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数学与玄学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测不准原理、不同相对性原理的觉感与体认。马克斯·普朗克为克劳修斯送去安培环路定理,又维系最小作用量原理。他的物理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W.能斯特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玄学与数学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海森堡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时,在途中涉足角动量守恒定律,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物理的同时,物理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非连续性与量子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伊利亚·普里戈金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爱因斯坦,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快中子反应堆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W.能斯特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快中子反应堆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生成器的杰作
# 生活在快中子反应堆上现代物理以麦克斯韦的“电和磁的实验中最明显的现象是,处于彼此距离相当远的物体...
# 生活在栈上
现代计算机科学以西恩·帕伦特的“好的代码,短小、简洁,并且匀称 - 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做到。”为嚆矢。滥觞于哲学与数学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哈罗德·埃布尔森“代码是为人类阅读而写,只是顺便能被机器执行罢了。”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直觉主义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构造与逻辑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人生苦短,切莫手动分配内存。”尼尔·福特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离散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数学与哲学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计算机科学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数学与哲学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网络流、不同轮廓动态规划的觉感与体认。马丁·福勒为林纳斯·托瓦兹送去最近公共祖先,又维系启发式迭代加深。他的计算机科学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林纳斯·托瓦兹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哲学与数学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林纳斯·托瓦兹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AC自动机时,在途中涉足P=NP猜想,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计算机科学的同时,计算机科学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无后效性与有限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林纳斯·托瓦兹的大海与风帆,并效史蒂夫·迈克康奈尔,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栈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林纳斯·托瓦兹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栈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计算机版
仅供内部学术交流或培训使用,请先保存到本地。本内容不代表科创观点,未经原作者同意,请勿转载。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